(一)单耳旁
单耳旁用一笔写成,逆势落笔后向右运笔,下按后折锋往左下方运笔接着向左上方出钩,由牵丝带出悬针。悬针起笔稍顿后由上往下运笔,最后用力出锋。
(二)左耳旁
左耳旁宜一笔写成,逆势起笔向右上方作短横,由轻到重,稍驻后,运笔路线成不规则的“S”形,先向左凸,再向右凸,然后连笔向上,紧接着作竖画,至收笔处回锋向右上方提出,左耳旁竖画不封口。
(三)右耳旁
右耳旁起笔和左耳旁相同,但当不规则“S”形写完后,笔势向上,过起笔横处,回笔向下,作悬针竖,最后用力出锋。两者的根本区别是:右耳旁封口,左耳旁不封口;右耳旁最后一竖为悬针,左耳旁最后一竖为垂露竖。
(四)凶字底
凶字底由上向左下方快速落笔,呈形。蓄势后,向右上方慢慢运笔,中间稍凸,运笔到位后,移笔向上,接着向下写竖画。
(五)三点水
三点水偏旁起点的收笔与第二点的起笔遥相呼应,且第二点的位置要偏左,不可与第一点对直。第三笔为挑画,它与第一点基本反一条直线,其收笔处不超过第一点。
(六)竖心旁
竖心旁起笔由轻到重作左点,回锋后,笔势向右上方,接着写短点,短点收笔后回锋再移笔向上,把笔尖送到竖的位置,最后,竖画要与两点的姿态相照应,致短点的位置一定要高于左点。
(七)宝盖头
宝盖头与秃宝盖差不多,只是多了一点。起点多写为竖点,收笔向左撇出后,顺势写左点,回锋后,沿第一点撇出的运笔线路返回。这样既连了笔,又把原来牵丝盖掉,一举两得。当然,左点与横钩也可分开写,但要笔断意连。
(八)门字框
门字框起笔由上向下作竖画,回锋后提笔向上,然后由轻到重向下写点画,接着上提,笔断意连,由左向右横出,再折锋向下运笔,稍驻后出钩。
(九)走之底
走之底起笔为点,收笔撇出后,笔断意连写不规则的“S”形,弯势不宜大,但要绷挺,显出力度,然后再向左下撇出,回锋向右写平捺。
(十)提手旁
提手旁短横起笔至竖钩中间,基本一笔写成,但它有两个衔接点,一是短横的收笔与竖钩的起笔处,二是竖钩出锋与提的起笔,这两个地方反映出提手旁书写时的节奏,一定要掌握好。
(十一)部土部
位居字上、下部时,两横间距要紧奏,以防松散,下横左边稍长些,居字右部时丙横间距拉开些,以使结构匀称;用作左偏寸竖画偏右,且改下横为提画,以让右部。
(十二)草字头
先写曾字头,然后连笔写短横。起笔经落写点后挑起向右上,接着笔断意连写撇,再连笔写横。
(十三)戈字旁
戈字旁要取一定的斜势方为有神。逆势起笔后,向右上方运行,送到位后,往左上方挑出,随后逆着牵丝向右下方徐徐用力,接着回锋向左上方提笔,离开纸面后,在空中划一道短弧线,再落笔下顿,用力向左下方撇出,最后向上一勾,顺着笔势,从后面绕上来写点画。
(十四)口字旁
口字旁由竖、横折、横三笔组合而成。竖画由轻到重取斜势,回锋后横折画不要封口,与竖画保持一定距离,然后笔画向右逐渐下按,稍驻后折笔向左下方,带出横画。口字旁结体取上开下合之势。
(十五)方框儿
方框儿与门字框大体相近。门字框上面有一点,横画短了些;方口上面无点,横画较长;门字框下面不封口,方口下面多一横。
(十六)山字旁
山字旁由撇折加竖构成。起笔由上往左下方运笔,笔力由轻到重,呈弧形,然后折笔向右上方运行,接着向左上方提出。下一笔逆着牵丝顿笔后用力向下作竖画,与撇折相交后,移笔向右上,顿笔后再用力向下作竖画,最后向左上方收笔。
(十七)双人旁
双人旁由三笔构成。下半部分与单人旁相同,只是上面比单人旁多了一撇。双人旁两撇紧紧相连,第一撇尚未至尽头便一折,第二撇紧连第一撇,两撇组合成阶梯形,接着作竖画,双人旁三笔笔笔相连,好似一笔写成。
(十八)三撇儿
三撇儿三撇前两撇不宜写长,第三撇要长,三撇不平行,后两撇起笔的位置是在上一撇中点的下方。
(十九)反犬旁
反犬旁起笔下按后快速往左下方撇出,紧接着上翻,由牵丝带出弯至撇画交接处,由上向下徐徐运笔写竖,行至末端笔势向上,从撇与竖的交点处略微下面一点的地方,交于竖起笔作提画,提画出锋不可超过撇画起笔的位置。